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北京创业,创业在北京!

北京创业网-北京创业,创业在北京

您现在的位置是:北京创业网首页 > 创业指南 > 创业陷阱 >

创业陷阱

各类创业陷阱大剖析

发布时间:2008-09-11创业陷阱
[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消息: 针对创业者关注的问题,教你如何避开创业的陷阱、怎样树立创业的观念,阐明创业程序的若干个先后,对模拟投资的相关问题、实现运转的步骤等进行分析和解答,告诉你创业这个“活儿”是怎么个“干”法。 创业陷阱一:融资的陷阱 病人主
[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消息:

针对创业者关注的问题,教你如何避开创业的陷阱、怎样树立创业的观念,阐明创业程序的若干个先后,对模拟投资的相关问题、实现运转的步骤等进行分析和解答,告诉你创业这个“活儿”是怎么个“干”法。

创业陷阱一:融资的陷阱

病人主诉:

2004年八九月份,我们在上海找到了一家融资公司,公司让我们先把“方案”留下,等他们的电话。一周后我们被叫去面谈,得知项目经过初步论证,是可行的,只是“项目书”不符合融资的要求,而且这件事只能由他们来做。因为,要做出符合其要求的商业计划书,一是他们自己做,二是他们指定机构做,不然拿到投资商那里行不行就很难说了。我们表示同意由他们做,可他们提出的费用很让我们吃惊———一份商业计划书要15万元,付5万元定金就可以开始进入工作了。

我们很犹豫,不是拿不出5万元,只是担心交了钱,不能引来我们需要的资金,希望您能告诉我们,这件事该怎么办?

坐堂医分析病例:

就信中所说的事情,我认为不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理由是:

1.他们留下“方案”,过了一周,表示“可行”,这是个诱饵。一个项目的可行与否,要经过充分调查,要用事实和数据作依据。这些,一周时间是不可能作出结论的。更何况“可行”与否,要投资人来认定,而不是他们。

2.一个项目的可行与否,主要看项目本身和创业者怎么样,而不取决于“方案”或“计划书”由谁来做。“项目包装”那一套是唬人的。

3.做一份商业计划书,不像他们说的那样麻烦,也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标准”,只要把该说的情况说清楚就可以了。做得漂亮点儿,1000元也就够了。

4.做“计划书”,是他们抓住你们求钱若渴的心理,让你们按他们的要求付5万元。到头来,引不来资金,他们会说,我们收的是劳务费或服务费,肯不肯投资那是投资商的事,我们说了不算数。

对症下药:

1.引资成功后再付费

这个融资公司不可信。如果你们心有不甘,可以这样:提出先签合同,引资成功后付费。合同可以公证,甚至可以同意把应付费用打到公证处的账户,如果融资成功,由公证处直接支付给他们。他们同意这样做就办,否则就不办。

2.别把创业计划书当成点金石

许多读者给我发来了“创业项目计划书”,让我“在百忙中给予指导”。有的还特别强调,能否吸引资金,就看这个计划书了。这些信,让我的心情很沉重,因为靠计划书引资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首先,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引资环境。在中国,靠吸引和募集资金办企业,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合伙,几个人合作开发一个项目,出资人同时也是经营者;二是补充,对成长中的企业,出于扩大规模等方面的考虑,募集一部分资金;三是借贷,其性质并不是投资;四是好的、成熟的技术去和资金嫁接,技术转让或作价作股。由投资人把钱交给别人做企业的事也不是绝对没有,除非是血缘与亲情关系,要么是世交至交。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投资人对项目的认可、对创业人的能力与人品的信任。

其次,即便在国外这也不是通用模式。美国的情况是,每个投资人在他接到的1000个创业计划书中,最多看20个;在他看过的20个中,最多能投资一个。这就是说,即使在美国,靠计划书吸引资金的成功率也只有千分之一。

再次,外资对中国的投资是直接投资。招商引资引来的都是投资项目,是老外带着资金自己来干,而不是把资金交给中国人来干。也有间接投资的国外金融机构,他们选择的都是回报可靠的政府项目,比如公路、铁路、桥梁、地铁、水电工程。即便是这样,也还要向保险公司投保。

类似信中说的事,我听得见得太多了。某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了一项政策,谁能引来资金,谁就是项目的法人。先后十几个“项目法人”踏上了漫漫引资之路。3年过去无一成功,每伙“法人”却都花费了100万元左右的费用。准备创业的人拿着项目满世界寻找投资人,业内行话叫银主,通常是有人介绍:说某某是银主的代理,为了见到这个代理,就要通过几道门槛儿,比西天取经还难。每过一道门槛儿都有人收钱。最终见到了,也是扮演银主的人,交了费用,签了合同,一切就OVER了。至于融资公司,通常会让你委托他们代写“计划书”。交完了费,你就耐心地等待吧,可能会等到你没钱打电话时为止。

3.创业该从小起步

在引资人的意识里,有着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一举成就大事业、一夜暴发的潜在冲动和激动人心的“钱景”,这样的幻想犯了创业的大忌。

创业之始,指望靠得到一笔资金来启动,不仅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违背创业投资的规律和本质。让我们来设想,假如你得到一笔资金,几百万元或上千万元,那还叫创业吗?那叫玩钱、烧钱,结果通常是演一场创业名义的闹剧。真正意义的创业都是从零开始,从小起步,在艰难困苦中谋求生存。没有这个过程,任何创业都是死路一条。

创业陷阱二:“市场决定”

病人主诉:

我发现了一个创业项目,市场分析过了,资金也到位了,但到了快要启动的时候,心里又没底了。因为资金是我爸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我怕这个项目万一失败了,会对不起我爸妈的。所以想请您指点一下,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市场。

坐堂医分析病例:

所谓“市场决定”,是当今几乎最为突出的、影响创业起步和评价成败的企业观念。该观念的核心是:企业的生死、创业的成败完全决定于市场。市场的决定作用被不断地张扬、强调、教导、警示着,几乎怎么说都不过分。这样认识问题的前提是:市场是一个独立于创业者、独立于企业、独立于供给的外在事物,市场成了企业的对立物。面对这个手操生杀大权的魔王,惟一的办法是适应。

然而,这是一个陷阱,时髦的陷阱,误导创业者的巨大的观念陷阱:

1.它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做什么都可能死,做什么都可能活,而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主要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2.它不懂得创业成败最根本的是创业者,其本身是否为“资本灵魂”的载体,即,是否具有整合资源驾驭要素的能力、对具体项目的通透和把握如何、能否执行正确的程序和路线等。

3.它粗暴地割裂了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创造对方的关系。

4.它掩盖了寻找创业成败深层原因的路径,引导人们把一切失败简单地归结为“决策失误“———项目不行,没市场,从而忽略创业中若干过程和无数细节的决定作用,特别是创业者能动的创造性作用。

对症下药:

1.市场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供与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供给的存在通常是需求产生的条件,供给的作用程度会影响需求、会改变需求。企业能动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够在空白处创造市场,还能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中挤出一块、分割一块、占有一块。

2.一切取决于能动作用的发挥。有市场还是没市场就看你干得怎么样。只要大方向对头,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干。质量、功能、成本、价格是基础,进入市场的通路、适合产品特性的销售模式、销售管理的办法等,共同构成你开拓市场的能力,共同影响着市场,最终决定着你的特定市场是有还是没有。以做市场为例,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特定的消费群体,要让产品与他们约会、谋面,就要有特定的时间、场合,有吸引他们注意的方式,进而引发兴趣产生购买欲望,再促进欲望转化为购买行为:掏钱。这仅仅是营销中的一个方面,仅就这一个方面而言,做好了就有市场,做不好就没有市场。

3.“影响力”的本身就是市场。产品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创业投资者的能力,能力是能够预测和决策出来的吗?市场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到它完善、成熟,始终是买与卖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供与求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生产与消费互为因果的过程。

不能因为如今是买方市场,就无视供方的存在和作用,不能听见有人登高一呼:“市场决定一切!”就放弃自主的努力,听天由“市”。许多企业“英年早逝”,多数是销售收入补偿不了费用而难以为继,于是就抱怨市场,接着否定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其实深究起来原因并不在市场,至少不完全在市场。在什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是技术不够成熟,可能是成本还没磨炼到分儿,可能是价格定位不对,可能是管理跟不上去,可能是入市的渠道还没找准……总之是功夫不到火候不到。

例子:

1.曾经有两个小伙子到我公司谈合作。他们带一支队伍在济南大商场卖货,专门寻找有新产品的生产厂家进货,然后凭“口子”功夫销售。“口子”是一组精彩上口的话。他们说,编好“口子”是要下工夫的,要对产品性能理解很深,对效用掌握很准,突出特性、找到卖点、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句句打动顾客的心,还要设计一套简洁的动作现场演示,动作与语言默契配合。他们称:“只要给我一件产品,定会让它畅销无阻。”

2.1996年我开发了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后,3条战线两年时间一塌糊涂。7个办事处的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40家代销商大部分不回款,直销数量有限,项目走到了死亡的边缘。面对这悲惨的事实,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产品“没市场”。1998年我改变销售策略,创造别人没有的销售模式,集中搞北京一个市场且亲自坐镇,结果3万库存两个多月销售一空。

3.经济学家警告,库存的鞋够全国人民穿20年,意思是鞋没市场了。看看北京的大康鞋城和沙子口温州鞋城,火得一塌糊涂。进货的零售商和买鞋的顾客在拥挤中行走,各个摊位的老板们,放货点钱忙得满头大汗。何以如此?一个字,“新”。只要能推出新款就有市场,否则就没市场。

结论:

1.干什么都可能死,干什么都可能活。

2.生死不在于———至少不完全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

3.只要大方向正确,结果总是由过程决定,过程由细节决定。

创业陷阱三:“预测决定”

病人主诉:

赵老师:我在大学里就卖过英语磁带、书,开过放像厅,都赚到了钱,有些经验。现在我想把潍坊的风筝弄到外地去卖。我的大概思路是,组织一些人加工产品,我以风筝厂家业务员的身份把风筝弄到外地展销,然后在每个学校找一个代理。但由于家庭的反对,现在还没行动,主要是我对市场心里完全没底。我想到了搞预测,找了本预测的书,却看得眼花缭乱,不知从哪儿下手。市场究竟能不能预测?怎么预测?怎么操作?赵老师,你能给我出出主意吗?

坐堂医分析病例:

市场预测靠不住

关于市场预测的问题太有普遍性了。在刚结束的“中国中小投资项目创业合作洽谈会”上,许多与会者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问题的产生基于这样的思路:项目生命在市场,那能不能事先知道有没有市场?怎么才能知道?市场预测学涵盖了预测的目标、性质、范围、主体、对象、过程、意义、内容、分类、途径、方法等等,确实叫人“眼花缭乱”。让我们分析一下,市场本身能不能预测?能不能找到预测市场的方法?

市场预测靠的是资料,包括企业资料、官方统计、各类报告、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可靠吗?各种博览会、交易会都公布成交额并由媒体发布。这些数字是会议接近结束时,主办者逐个展位问:“签了多少合同?金额多少?”回答一般不很准确,即便是签了合同也不一定能成交。如果根据公布的数字判断市场进而作出决策,不是很荒唐吗?

再来看市场本身。就在你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在发生变化。当你对一个项目预测时,又有多少人也在进行同样的预测,他们中就会有一部分加入供方市常你可能了解一种产品大体的市场容量,但你又怎能知道替代物品正在出现呢?比如胶卷和数码相机。预测是以现存市场的资料为根据的,但一个新技术产生一个新产品,形成一个新行业,造就一个新市场,如蒸汽机、火车、电脑,这些产业的最初决策该依据哪个市场?该应用市场调查的哪个方法呢?

最后看需求的心理。心理就像天上的云游移莫测,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碰上了心理这个东西也会失灵。规律阐明: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而由于人们对价格继续上涨的心理预期,却导致越涨越买;同样是对价格继续下降预期和忧患意识作用的结果,越降越不买。因此,靠诸如什么抽样阿问卷阿电话啊等方式进行的需求测试,都不一定可靠。

说到根本处,市场的魔力恰恰在它的不可预知性。如果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方法预测,那计划经济就是可行的了。

对症下药:

对市场只能亲身去感受    市场就是自己。

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失败的项目与成功的项目重合率大得惊人。这说明只要符合人类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在成长的行业与生产服务的链条中占住一环,那么成功与否就在于你怎么干。市场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供与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关键是你的产品做得怎么样,打入市场的功夫怎么样。

市场就是敏感。把创业的意识潜伏在心里,你就有商业敏感,就能够发现商机。1994年,我生产的高级汽车钣金腻子质量达不到标准,几吨腻子就是几十万元钱,在苦苦推销中柳暗花明———高档家具制造厂急切的需要。原来,他们正在使用的普通腻子喷漆后容易脱落,而高级的钣金腻子又太贵,而我的这种未达标的钣金腻子正好符合他们的需要。于是,我不仅销了全部库存,而且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常?

市场就是行动。每个获得成功的投资项目,如果把他们的生产服务内容、经营模式、应用技术、赖以生存的竞争能力、确证的市场目标等,与创业之始的计划作一个对比,就会惊叹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其背后的原因是市场的未知性。一是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不是靠调查、靠统计资料、靠某种直觉能够把握的;二是市场变化太快,为适应变化的市场,则要不断地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对实施中的事项进行变更。这告诉我们,市场处在干的过程中,离开干,永远无从预测,无从理解市常?

如果一定要预测,办法就是模拟,用“虚拟销售”方式预测。

大胆地设想,如果把投资的顺序颠倒过来会这么样?从销售开始向前推进可能吗?没有产品销什么?

先做市场的理由。不断丰富的市场营销理论对投资的主张是:通过市场调查、论证、咨询等方式来发现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投资的目标。既然通过调查之类的办法决定投资目标并不可行,为什么就不能先把销售问题,包括通路、网络、终端问题解决了,然后再去做产品呢?先做市场的可能性,其一,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本身的功能和质量,并不关心这个产品与服务的来源。我们完全可以用非自己制造的办法来应对需要,等到这种需要被证实了,再把属于自己的真实内容补充进来;其二,市场需求也取决于创造需求的能力,产品的创造者必须在制造产品之前就具备创造需求的能力,做市场的能力与制造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自己的产品并不妨碍做市常?

市场可以虚拟。所谓“虚拟”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把你销售的产品看成是你制造的,二是找到一个与你的投资目标贴近的商品来销售,三是把你的产品让别人做出来。事实上,当初,种种原因使得许多投资者先进入了流通领域,又是种种原因使他们后来进入了生产领域。但凡这样做的往往成功率较高。

预测市场的策略。逆向法是投资的一个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预测市场的策略。比如预测某种产品的价格是否具有市场适应性,被价值理论和实践认定的办法是成本加利润。可是买方并不理会这一套成本利润的计算办法。市场逼迫你先来考虑消费者的成本———为满足需要而愿意放弃的,并据此为前提一步一步地向后推:零售价格———批零差价———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直接生产费用———间接生产费用等。这样一来,要的是降低成本的真功夫:技术的、管理的、耗费的。总之是千方百计、点点滴滴、环环节节、细枝末节。

结论:

1、市场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不存在可靠的预测方法。

2、对创业者而言,市场是你自己,是敏感,是行动。

3、市场可以在模拟中“预测”。

创业陷阱四:速度决定

创业病例:

小蒋从2002年秋天开始搞烧烤,在郑州考察时发现生意好的烧烤店,在经营品种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烤羊肉串,一家以做羊大梁骨为特色的小餐馆异常红火。小蒋把有关工艺摸到了手后回到家,以每年80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两间位于十字路口的门脸房,做了个20平方米的大招牌。他把小老板作为目标顾客,印制了烧烤券,免费赠送。结果生意异常火爆。由于客人太多,12张小方桌不够用,又紧急订做了8张,每天的毛利润达到1200余元。此时,做大的欲望在小蒋心中膨胀。他看中了160多平方米的一处营业房,便以每年4万元的租金把它租下,又花了14万多元做了装修,使用气派的玻璃钢餐桌和真皮餐椅,伙计增加了10人。2004年10月重新开业后,头几天生意还比较好,半个月后客流便逐渐减少,进入12月份后只有4成的上座率。至于利润,因成本增高而几乎等于零。

坐堂医分析病例:

1.从症状的表面上分析。为什么扩大了规模会适得其反?仅就这个烧烤店而言,可以想到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经营场地上欠考虑,比如就餐者的车辆无处放,可能是门前摆满了大排档,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有了变化,比如,别人也增加了羊大梁骨,也向一些小企业赠送了免费餐券,分流了客源。

可以看出的明显问题是,把烧烤弄到屋子里面,与人们吃烧烤的饮食习惯不协调。吃烧烤,要的就是在马路边闹闹哄哄的那个气氛,大排档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在广东、海南,这几乎是人们的一种习俗,你改变了,人们就不接受。

2.企业“发脖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说到根本之处,创业者追求快速度、大规模是普遍心理。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有关,更与已经成为权威的、主导的“做大做快”的创业理念有关。一些学者主张创业必须快,一般地讲快不足以震撼人心,要超速,要跳跃,要“像‘涡轮’一样飞起来”。经济学家经常教导创业者说:“新企业必须尽快赢利,否则就会死掉。”不得不说,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陷阱,就好像对一只刚刚出壳的小鸡说:“你必须马上下蛋,否则就死掉”,对小鸡而言,下蛋是不可能的,只有死掉。

3.我曾在追求快中感受失败。1993年,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正当我沉浸在骄傲的亢奋中,问题接踵而来,先是成品属易燃物铁路不给运,接着是产品质量问题,电话里一次次的传来大客户老总的狮吼雷鸣,是配方问题?还是原料问题?还是反应温度……不论是什么问题,装置要停下来,货要拉回来,而庞大的固定费用却要支付着,资金像漏水的缸,只出不进。结果可想而知。5年后,在一个新产品的开发中,我虽然特别注意了新娘出嫁前的精心雕琢、刻意修饰,但“快”心未泯,顶不住追求速度的潜在冲动,在市场开拓上试图一炮打响:两个月搞了7个办事处,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全然没想从近至远,集中优势,探索入市通道,取得局部经验。结果一年下来一败涂地。我一再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事实就是:“快必死!”

对症下药:

投资创业要按程序办是不能违背的规律,它产生于投资中的魂与根的基本观念,设定为寻根育根、模拟、运转三大阶段。对程序的无意识、缺失或颠倒,最普遍的表现是“快”:追求所谓的“超越”和“飞速”,于是,“超越”了规律,“飞速”地死掉了。为什么不能快,我在追究失败的深层根源中,悟到了这样几个道理。

1、断裂发展过程。“治大邦若烹小鲜”,老子这句话是对管理国家的比喻。要把小虾小鱼烹煮得好,不能用急火,只能用温火文火。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适度渐进的原则。同样的道理:企业的成长同人一样,任何过程的跳跃与阶段的短缺都会导致脆弱生命的夭折,至少是埋下隐患。我们只能是朝着目标努力、积极地一件一件去做,任何急切焦躁都于事无补。只要我们把投资创业办企业理解成养孩子,纷乱的思维和忙碌的手脚就会有了头绪。企业的诞生、发育、成长,有其自身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任何拔苗助长都会导致死亡。

2、打乱系统平衡。企业全部活动的结果是销售收入,这个结果是由若干个单元,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在系统的平衡运动中产生的。快与慢只能是整个系统协调运动的结果,任何其中一部分的加快,不仅不能导致其他部分的自然跟进,相反会造成系统的混乱。比如管理制度是驾驭其他单元的操作软件,一套合理实用的管理制度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产生的。如果你套用一套制度,或组织个班子花几天搞出一套制度,而不是从你的企业的实际出发慢慢形成,那么,系统的混乱比你想像的还要快。

3、破坏生存基矗成功创业的愿望一旦遇到诱人的项目就会燃烧起来,想像中的市场期望值萦绕脑际,一个快的愿望就会产生。项目本身的可行与否存而不论,问题是,任何新的项目和新的领域都会有风险。风险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新的运作所必须的能力。前者会在前进中逐渐变得清晰,后者也会在摸索中逐渐获得。只有当冰山浮出水面,又有了可以把握的底数,方可最后下决心。这时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是可以的,而在达到这一点的过程中,只能像老鼠出洞一样充满机警,像小脚女人一样小步渐进,像高明的战略家一样,首先考虑不要被敌人打败、吃掉。

4、失去掌控主动权。以营销计划为例,一个有规模的市场营销计划,在实施中会碰到许多不曾预料的事,甚至全盘推翻原来的计划的事也是常有的。如果在执行中走得过快,就会无法与系统协调,直接碰撞的是:财务预算和现金流量;生产系统对新市场特点的适应;现有工艺技术对市场细分的要求———进而牵动采购系统。这些都会直接动摇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如果在执行中走得过快,对预料不到的问题在应对和处理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就会失去协调的时间和机会而陷入忙乱中,最终丧失掌控系统的主动权。

结论:

1.快是违背了创业内在规律;

2.肆意地快只会欲速则不达。

创业陷阱五:知识决定知识≠经济

创业病例:

中关村一家公司,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是填补空白的。由于技术的先进与实用,争取到了国家科技部无偿资助的创新鼓励基金和一些投资者的资金。他们还找到了一位“从前在投资公司干过”的MBA做经理人。在20多个人的公司里,核心技术人员4人,全部为研究生,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市场开发、人事、财务全部是MBA,成立了几个项目组。至此,豪华的创业阵容形成了:领先的技术+数百万资金+20个博士、硕士、MBA。结果是半年后,产品没生产出来,最后散伙了之。

坐堂医分析病例:

1、他们不是在创业,是在演出一场以创业为名义的剧。他们不懂得创业的真谛和创业的内涵是什么,以为以学历为代表的知识密集便是创业的优势,三大资源不是整和,而是简单的集合。

2、离谱的分析。当事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应该早些拿出产品”、“信任代替不了制度”、“相互交流不够”、“不能当断不断”、“激励机制不合理”等,这些原因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资本之魂。离开资本的灵魂,知识就是知识,技术就是技术,而不是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

3、概念的束缚。传统的资本概念是指物质要素和知识、技术。一涉及创业,则一个项目、一个技术、一笔资金、一伙人、一张执照———干起来了,干不下去了,就认为是项目不行。创业行为就是这样此起彼伏、前赴后继。其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资本概念和时髦的知识经济观念引导人们,把创业投资理所当然地认定是投入资本要素。是资本的要素性观念框住了我们的思维,误导了他们的投资行为。

对症下药:

1、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

2、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3、知识与经济之间的三个转化:理论到技术的转化,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产品到市场的转化。这是三个绝对不可逾越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往往不亚于知识本身的创造。越是高新、尖端的技术,这个过程可能就会越长,因为它碰到的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更多。什么是完成转化的关键性力量?谁来完成知识向经济的转化?是灵魂资本。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几千亿美元都在他的脑袋里,这当然是对的。但人们把他脑袋里的东西看成是软件、OFFCIE、WINDOWS、XP———错了。软件占10%,90%是资本。因为软件的价值是由流通的数量决定的,制造流通数量的是把软件市场化的能力,是商业才干和商业手法,比方说把应用软件捆绑在视窗上一块儿卖。知识本身不能“经济”,能“经济”的是F资本。

4、明确资本积蓄的方向。灵魂资本的观念揭示了创业的本质,是投入一种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样,就明确了获得这种资本的方向。实践对创业能力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有实践就有能力,没实践就没有能力。

5、决定转化的是“灵魂”资本。一个“投”字,把“资”与这个行为的主体———人连接起来。这样,人的灵性就渗透到物中,物就成为人的灵性的载体。这样,是“灵”决定物的一切。作为投资中的“资”,当然不能排除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本要素;但是,作为投资中的“资”,从时间顺序上说,首先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重要程度上说,也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对投资成败的决定作用上说,则完全不是知识资本要素。

灵魂资本是相对于要素资本而言的、具有“灵魂”性质的资本。灵魂资本是投资人应该具有的资格、本领、资质,这是对灵魂资本最通俗的解释,是独立于要素资本之外、超越要素资本之上、渗透于要素资本之中,在创业投资和经济活动中,起首要和决定作用的资本。

结论:

1、知识、技术、信息与货币及其物质形态,都是创业中的资本要素;

2、决定创业成败的是资本的灵魂或灵魂资本,可理解为“资格”;

3、创业是投入一种以智慧为底蕴的创造能力,启动一个能量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