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学里有一个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才,作为校长能给他什么?”这是日前出席作为2008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主题活动之一的高校校长圆桌会议的中国高校校长们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回答是:“我给他机会,但是我要守住一个底线,不能让创业教育妨碍前面的基本教育”;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则说:“我给他团队和平台。”
读完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胡言突然想笑。
假如中国大学里有一个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才,作为校长能给他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在网上可以找到据说是盖茨在200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个讲话稿。这个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我来说,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校园生活很有趣,我常去旁听我没选修的课。哈佛的课外生活也很棒,我在Radcliffe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每天我的寝室里总有很多人一直待到半夜,讨论着各种事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从不考虑第二天早起。这使得我变成了校园里那些不安分学生的头头,我们互相粘在一起,做出一种拒绝所有正常学生的姿态。”有着这样非凡校园经历的盖茨在三年级的时候离开了哈佛,那是他自觉自愿的;同样有着这种非凡校园经历的中国大学生估计能呆在校园里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三年,不过他们的离去应该是被动的。作为中国的大学校长,至少在目前应该没有几个会有勇气将这么一个学生留在校园里直到毕业的。这可能就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诞生比尔盖茨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没有诞生”并不等于“不会诞生”。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的口号此起彼伏,想必就是大学催生“盖茨”的一个信号。当口号喊得让畅想变成了行动之后,就到了校长们开始说话的时候了。所以校长们现在就开始公开表态,如果有了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才,他们就会“给他机会”、“给他团队和平台”。这样的表态似乎说明,在迫切需要培养出几个盖茨的心情驱动之下,校长们会下大力气去为中国将来的“盖茨们”精心搭建团队和平台,从而制造出一个中国高校的“盖茨神话”,就像前不久制造校办企业神话一样。不过,胡言真的很担心在这样的条件下催生的中国“盖茨”即便诞生了估计也只是货真价实的“微软”。胡言不知道校长们所说的“机会”是什么,但是胡言以为这“团队和平台”是万万不可给的。因为从盖茨的创业史来看,有一点是很显然的:如果当年的哈佛校长预见到了还在读书的盖茨将来可能“微软”而给了他“团队和平台”的话,这世界上就可能出现不了“微软”出现不了“黑屏”。
其实,胡言以为,盖茨只是高校而不是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特例,不能因为盖茨的成功起源于哈佛大学就认为是高等教育造就了盖茨。哈佛校园里走出了很多很多成功的人士,这“很多很多”之中的很多很多人的成功都应该是得益于哈佛的教育的,而盖茨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例外,盖茨的成功与哈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非常微弱。换句话说,没有哈佛,盖茨或许最终也能成为盖茨。
所以,胡言更欣赏那位提出“给他机会”的校长在“给他机会”之后所说的“不能让创业教育妨碍前面的基本教育”。大学有大学自己的的责任和任务,放弃了基本教育功能而过分地强调所谓“创业意识”的培养,显然有点本末倒置。还是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研究一下怎么把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能为这个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人才吧,盖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好好研究一下盖茨的成长史,校长们就应该知道:假如校园里有一天真的走进来一位“盖茨候选人”,最好也是对其不理不睬,任其去自由发展好了,千万不要忘记了汉语词典里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