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迅速扩张到2009年的4575万辆,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圆了自己的汽车梦。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
据北京市统计局消息,截至去年年底,北京汽车保有量为401.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为300.3万辆。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首次购车人数只占不到40%,大部分都是第二次购买。汽车消费群体趋向多元化,工薪阶层、农村居民购车者明显增多,成为“十一五”期间汽车消费的转变。
不光是北京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市场同样呈现出旺盛局面。
业内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间,“汽车下乡”政策将使农民购车成本降低5%-10%。受益于汽车下乡政策,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消费成为这五年家庭汽车消费的一大亮点。据报道,2008年上海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辆。机械工业农用运输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咸胜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汽车市场对于安全性高、功能全面、动力充沛的车型充满渴望。
消费观念发生质变
随着家庭拥有汽车比例的升高,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有个性”成为越来越多汽车消费者挂在嘴边的词儿。人们越来越看重汽车色彩所体现的产品个性和车主的个人喜好。消费者不再追求高档价位,而更倾向于中低档价位汽车。根据《2010年哈尔滨市汽车市场消费调查报告》,低档价位的家用汽车需求所占比例最大,为54.4%,其次是中档价位的家用汽车,为29.4%,高档车需求相对较少。
2009年11月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性选择调查报告》显示,有47.8%的居民出于工作需要才购买车辆,而认为“私家车代表一种生活品位”、“拥有私家车是成功人生的体现之一”的分别为42.5%和30.2%。更多人仅将汽车作为代步出行的工具,而不再是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