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选择与时代大趋势联在一起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拐点,30年前就是因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鼓励一些人先去创业,创办企业,创造财富,所以这30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到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关系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公众和企业界之间也有很多的裂缝和不理解。这时候我就想,其实看企业界,看中国经济的大势就能看出来我自己的个人选择,个人的选择都是跟这个大势联系在一起的。
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说我们曾经引导中国经济成长30年的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在08年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的观点,就是中国需要来一次再创业运动,现在是中国经济的艰难时期,艰难时期最需要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创业。大家知道经过30年发展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对分享的要求大于对创造的投入,
大家记得有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应该问你自己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还是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要问问你自己创造了什么,你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时代创造了什么,而不要光问你的国家应该给你分享什么。所以企业界现在整个需要再创业,国家需要再创业,不是有个词叫再就业嘛,其实就业跟创业是连在一起的。因为经济转型,因为中国人民需要有升级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沿老路走,不能满足于过去,所以这时候就非常需要重新上路。
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最后一篇卷首语观察家文章,写的题目就叫“回到原点,再创未来”,其实企业界现在就是这样,中国社会也是这样,中国社会现在面临下一个三十年,下一个三十年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不是分享,而是创造,如果我们忘了我们三十年来是因为那么多人去创办企业,因为那么多人白手起家去创业,那么我们就不能开启下一个三十年。所以我是希望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界的旗帜上还是写满了“创业”两个字,所以实际上企业界也是这样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创业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业。
我注意到这个趋势,我也是受企业界的这些企业家们的启发,我也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包括很多大公司的中高层,都想着在这个时代重新开始创业。我觉得我个人的选择实际是跟这个时代的要求联在一起的,我是在《中国企业家》做了十年,我觉得《中国企业家》现在已经是一本中国最著名的商业杂志,它是一个财经媒体的领导者。但是回想早年,回想原点也是从头开始的。我是希望回到原点,再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事业,这也是下三十年的一个主流。
《创业家》的口号是“创业、创新、创富”
很多中国商业和中国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确立性的稳定,而寻求不确立性的未来,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放弃的,放弃已经很舒适的事业,然后来创办一个艰难的事业,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有这些人敢于超越自己过去的成功,敢于放弃,敢于回到原点重新开始的人,中国的经济才有了不一样,中国的社会才有了不一样。《中国企业家》是很好的一个平台,我在十年的时间里边在《中国企业家》做得很高兴,很愉快,应该说自己借助《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崛起,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相信《中国企业家》将来还会发展的非常好,它已经是一本非常伟大的杂志,我们内部讲可能不短的时间内它会冲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刊。我相信我离开以后,《中国企业家》杂志会在刘东华(刘东华新闻,刘东华说吧)社长的带领下还会往前冲,我只不过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听到了企业界和经济界的召唤,后三十年我要重新开始,来重新创业。所以在我来讲,还有句话说,大家也许老问那些爬山的人,问王石,你干什么还去爬呢?王石说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我离开《中国企业家》的时候,我说为什么我要创办一个新杂志,因为市场和需求在那里,因为中国经济在变化中有这个需求,我发现了这个需求,我们应该去关注那些风起云涌的创业潮,关注那些在路上的创业家,关注那些小人物,关注那些身边创业的人,所以我感觉这部分人可能更需要我,更需要雪中送炭,而不一定是锦上添花。
大家知道中国和全球一样,在经济发展二十多年以后会掀起第二轮的创业潮,中国和美国一样也会成为一个创业大国,创业已经是中国各个阶层最大的公约数,大家觉得都应该创业,创业是好的,但是还没有一本以创业、创新为主要定位的主流财经商业杂志。
美国是这样,大家知道美国有三本杂志很好,一本是财富杂志,一本是福布斯杂志,一本是商业周刊杂志,我觉得这三本杂志中间福布斯是一个很独特的定位,福布斯叫创业精神、创富工具,当然还有一句话叫快乐财富。实际上福布斯它倾向于去报道那些小的有创业精神的小生意,创新的商业生意,它评全球最佳小公司,它是最早在中国报道马云和万科的杂志,我在韩国也发现它是最早报道三星的,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报道三星。它在全世界发现这些小公司,然后再陪着这些小公司长成全球富豪榜。所以当它到二十年左右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他需要内升一种温饱之后的创业冲动,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真正以创业创新为主要服务对象和报道对象的一个大刊做这个事情。福布斯直到今天为止,它在全世界都出了各种版本,在中国也有它的中文版,但我觉得中国经过这三十年的发展,现在真的是一个再创业的过程,有非常多的社会各色人等投身到创业大潮里来了。我们平时开玩笑,说现在应该是一个创二代,就是二代创业,什么叫二代创业?第一代的企业家不管他是84年的还是92年的还是哪一年创业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一种人,从现在开始都是那种我说的已经对社会和商业有比较深的认识,已经明白创业是什么一回事的那些成熟的三十到四十岁这些人,从头有一个创业模式,当然中国有创业资本的活跃,有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资本已经提供这样的条件,导致第二代再创业的时候更像美国的硅谷,更像完全有创新意味的创新,第一代创新的时候就是满足人的温饱脱贫的需求,现在大家温饱了,温饱之后需求又升级了,我举一个例子,你就发现中国现在创业需求有多大。说韩国当年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用品都是韩国国产的多,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家里用的用品都是国际品牌的多,但是这两年中国的消费需求已经本土化,中国化,我打个比方,你比如你现在买个房子要装修,要把家里东西配齐,你买房子肯定是本地供应商,你要买家具肯定都是自己的,你要装修的话也是自己的,你要里边比如买了电脑,你要上网肯定看新浪,你要玩游戏肯定是玩盛大,你要杀毒肯定有金山,你要出门吃饭去,你可能去比如说俏江南,或者你看电影百分之七十可能看的都是华谊兄弟拍的电影,你喝的吧,可能是汇源果汁,基本上都是本土品牌,下一步三十年可能就是本土创业品牌提供的服务。这时候就是已经有一大批人在温饱之后,再创造了一种新的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这时候我们多问一句,中国前一个三十年假设做的世界工厂,下一个三十年,我们还有可能按照世界工厂的方式走吗?显然是有很大的问题。#p#分页标题#e#
这时候第二句话,大家都在脑子里想的,中国能够诞生自己伟大的商业模式吗?原创的商业模式和原创的技术,能够导致自己源自本土的这种真正的新兴的大公司,有可能吗?所以我这个杂志基本上就要回答,就是满足中国,或者是适应中国第二波创业潮的这种需求,满足中国商业创新的需求,同时满足中国人更阳光、更创造性的致富的这种需求。所以我做的《创业家》这本杂志的口号是创业、创新、创富。我们是一个要做一个本土的福布斯杂志,我们希望把中国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精神,和中国商业的创新,以及用更好的方式去创富这个过程都体现在这个杂志里来。所以从报道上来讲,我们的涵盖面比较广,我们希望它是一个主流的大刊,我们是一个创业家杂志,不是一个创业者杂志,我们鼓励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邻家男孩儿,邻家女孩儿都有勇气、有机会去创业。但是我们也关注那些有更大的资本开始、从高管位置上开始创业的那些人,也关注那些已经做到五千万到五个亿这个范围里的那些创业创新企业,所以这个杂志应该是我们叫“三创”,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一个“三创帮主”,“三创教主”,我们不只关注创业这一头,我们更关注中国商业的创新。我们知道很多人用创新的方式做的非常好的企业,我们要做一个创新型国家,你要不关心中国商业的创新,创业就没有背后的支撑。当然了,如果说你这个创业的结果不能够是阳光财富,不能够是那种公之于众的受尊敬的财富,那我们创业最后也是一个悲剧。
社会需要善待创业人和创业家
我们再说一下朱新礼这个事情,也很有意思。朱新礼创业16年,他公司上市2年,作为一个他从无到有,创办了一个企业,也创造了一个行业,到这个时候他做到20多个亿的时候,他是一个创业家,到这个时候比如说他做累了,比如说没有人接他的班,比如说他不想做了,比如说他有更大的梦想要做别的事情去,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这是一个创业家退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现在对待创业者、创业家还不是很理解,就是当一个创业家要退出的时候大家经常是不理解,说你只能进,不能退,尤其不能退给外国企业,这种思维我觉得社会这个认识正好说明我们的创业环境,我们国家的创业环境还不是非常好。假使朱新礼在硅谷,假使中国像硅谷一样人人都有机会、有勇气创业,而且创业的环境开始的时候,进入的时候有VC、天使,有PE,退出的时候有资本市场完善的退出,这时候它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大家都会尊敬他。因为他做了一个完美的商业,之后他会开始新的创业,这时候放在任何一个非中国的一个经济体里面,朱新礼都是英雄,大家会尊敬他。
但是中国人,国人很大一部分人不理解这件事情,就是他自己说的,亮剑是为了战胜,不是为了战死。就是你不能善待那些成功的创业家,你就没法开始新的创业。每个人要开始了,你都得想好退路,说你得顶着,顶到底,这个太不人道了,人一生不只有一个梦想,那些伟大的创业家能做出一个大企业都是值得我们这些人尊敬的,如果他有第二个梦想他就更值得尊敬。所以你如果善待创业家的退出,他现在还想做新的事情,如果他不想做新事情,他就想退休了,你也应该尊敬他,他退休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退出环境还不是非常健全,实际上在国内是没有人会接他的盘,这就是中国现在创业环境的不成熟,或者说一种悲哀。我们希望未来更多的人,比如像我,大家都能理解你退出是为了新的事情,当你做完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开始新的创业,那时候职业创业家,那硅谷的职业创业家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比如说盖茨,他这么年纪轻轻他就不做了,要是我们国家你干吗不做了?所以我们这期杂志选择朱新礼做封面,是想告诉大家,告诉这个社会,《创业家》杂志关心这些开始创业的人,也关心这些成功的创业家,只要在创造的人,只要在创业的人,只要在创新的人,我们都会关注他,并且来呼吁整个社会善待创业的人和创业家,不管他开始,还是退出。
创业家将成未来中国最受尊敬的人
我想在中国社会英文里边,创业家和企业家基本是一个词,都是创业家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大家都习惯了企业家这称呼,企业家是一个好的称呼,我做了十年来,我认为企业家是最值得尊敬的一个人群。但是今天你发现当大家说到企业家的时候,这个含义,这个眼神很复杂,你可以说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人,但是更多的人觉得他是拥有财富的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人,你也可以说他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所以大家说到企业家的时候它的含义除了创造者之外,还有老板,富豪这些词。所以我觉得一个好词在中国变的有点含含糊糊,所以我已经想了三十年了,干脆我们还企业家一个真名词,他的名字是创业家,柳传志(柳传志新闻,柳传志说吧)先生给我的创刊号有一个题词,他说“创业家的前面永远是千难万险,他要做的事永远是披荆斩棘,所以创业家永远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就是柳传志柳总,他是中国最大的创业家,他六十岁了还不断地创造新事业,创业家就是不停地创造价值的人,创业家就是在路上的企业家,创业家就是不断把自己投进去燃烧的那些人。
《创业家》杂志的英文名字是THE FOUDER,在英文词里的准确含义是创始人的意思,我们选择了这个词,就是想说创业家不单是企业家,各行各业都可能是创业家,袁隆平他就是创业家,当年我们大庆有一批人,那些人也是创业家,奥运会那些筹办者他们也是创业家,是全社会意义上的创造一个事业,不管你是在一个企业领域,商业领域,还是在一个社会领域,商业领域,你都是创办一个东西,你是一个创始人,缔造者。所以我们选择《创业家》这个名字,我认为这是后三十年中国社会最流行的词汇,我也相信创业家会成为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最受尊敬最可爱的人。
今年这么艰难,艰难时刻你要想到再创造,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再增加新的发动机,增加新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说你不管干什么,都要去创造,从头开始创新,我觉得中国社会现在最需要的是创业精神。我说创业就是人民商业,我们内部有叫人民商业,什么叫人民商业,就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商业兴起的时候也都是一些人先知先觉,响应小平的号召去创办企业,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在过去三十年里边先成了劳动者,后成了消费者,最近这几年成为投资者,炒股。当他逐渐加入到商业的深层的时候,不单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的时候,他对经济和商业的理解在逐渐加深,但是如果中国人没机会,没勇气成为创业者的话,中国的社会还不能够和谐,中国的商业还是精英商业,还没有做到人民商业,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一个社会经济三十年的发展,应该是大家只要有想法,都能够方便地开始创业,都能得到自己创业的天使或者投资,大家都鼓励那些,青睐那些,尊敬那些,放弃过去开始创业的人,一个人就像你们新浪的网民,他不管怎么对商业不理解,只要他开始创业他就一定理解了很多事情。在中国更主要的还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你要开始创造,然后社会就开始向你微笑,你要开始创业,整个社会就能跟你分享,如果你不开始创业,或者你没有勇气没有机会,那么你就要满足于你现在已经分享到的那部分价值。#p#分页标题#e#
创业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我相信在中国是这样的,中国越来越承认独到性,越来越承认差异化,越来越承认原创,《创业家》杂志是一个追求创业情怀的这么一个杂志,《创业家》它本身应该是跟这个社会的脉动相符的。我们只要能够生产和创造出来这个创业人群真正需要的内容,我们只要能够真正满足这些人群沟通和相互认知、交流的需求,我们只要能为这些人创造越多价值,这个杂志其他方面自然而然会跟着来的。我觉得杂志还是本,把杂志办好,还是内容为王。我相信所有别的价值都源自于读者价值,所有别的身份都源自于内容生产者这个身份,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其他的东西就比较好办。
创业需要激情,但更需要平常心,创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相信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埋头苦干,深深的潜到水里边去,真正打造好的内容,真正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我相信这个过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也不会那么迅急,我已经做好了吃苦和创业的准备,我的团队和我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梦想,一起做这个事情,只要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价值追求,只要我们为别人创造价值,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承认。
希望《创业家》让创业者不再孤独
我也特别特别希望全中国的创业者联合起来,我也希望让创业者不再孤独,我也希望创业家杂志能成为中国创业创新人的精神家园。希望大家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孤独,还有很多人跟你一样在路上,通过《创业家》杂志你会找到跟你一样的朋友,你会找到信心,你会找到资金和支持,《创业家》是大家的一个加油站,是大家的一个精神家园,是大家的一个沟通平台,做这本杂志,看这本杂志,只是入门,希望通过这本杂志形成一个创业创新者的一个社区,希望大家联合起来战胜孤独,改善中国的创业创新环境,迎接我们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