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南修车匠的清华传奇
编者按 一边是平凡的信阳在京务工的修车师傅,一边是备受瞩目的清华学子,他们之间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但他们却用真诚和爱心,演绎了一段感情相偕的传奇。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直面这名平凡的信阳修车匠,对他寄予了厚望。
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看了他的事迹后,深情感叹“数风流人物,还看信阳人”,并誉之为“平凡事业的英雄典范”。
他,就是“小桥师傅”张保发,从淮滨县新里镇张塘坡村七组走出来的一名普通进城务工人员。虽然只是清华园里的一名修车匠,但张保发却赢得了清华师生的敬重。
张保发是我市劳务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但他始终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平凡工作中找到幸福的源泉,他把信阳人诚实能干的形象展示得多彩多姿,他把新时期的信阳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张保发以其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既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也一样能活得很精彩。
信阳精神感动清华“手艺精,态度好,收费低,人品正。”这就是清华学子们信赖“小桥师傅”的原因。
9月1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外宣办崔凯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清华大学万泉河畔的一座小桥旁,正值下午放学之际,夕阳的余晖给喧闹而又有条不紊的校园涂上了一层暖色。“小桥师傅”张保发在夕阳里劳动的剪影显得格外清晰和亲切。“小桥师傅,你的老乡看你来了。”随着崔凯的一声招呼,“小桥师傅”张保发站了起来,满是油污的手伴着憨厚的笑容,构成了“小桥师傅”张保发真实的人生名片。
络绎不绝的修车学生拥聚到“小桥师傅”张保发的修车铺前。此时,正是修车铺一天中正忙的时段,充气、补胎、校正车圈、上螺丝……在偌大的清华校园里,自行车是清华学子学习和生活必备的交通工具,几乎是人手一辆。因为“穷学生”们骑的这些旧自行车经常出现各种“大病小灾”,修车棚就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张保发的修车棚就在清华大学校园内23号宿舍楼旁边,因为在学生中口碑好,摊位又设在一座小桥旁,学生们都习惯叫他“小桥师傅”。寒来暑往间,小小的修车棚便见证了“小桥师傅”与清华学子间的一段段友情和故事。
1995年,“小桥师傅”张保发离开淮滨县新里镇张塘坡村的老家,来到清华大学。在开了3年小卖部之后,他接手了一个几易其主的修车铺。生意慢慢火了。每天早晨,当学生们骑着自行车去上课,“小桥师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活计。夜里,学生们下晚自习,“小桥师傅”手头的活儿可能还没有忙完。
几度春秋,张保发以其个人品质赢得了清华学子的青睐,也收获了真诚和爱心。在水木清华BBS评比中, “小桥师傅”名列“修车师傅第一名”。
- 上一篇:90元让我找到创业的起点
- 下一篇:一不留神 流动书报摊为我赚了30万